Design Education for Public

Upcoming Events
Upcoming Events
Welcome Back London
學子
 | 2021.11.25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幾個禮拜前去戲院睇戲,英國開場前超長嘅廣告同電影預告通常我都唔會錯過(我係 miss 一分鐘寜願睇下場嗰種人),因為周不時都有好嘢。驚喜當中,最有印象係呢條 Transport for London(TfL)嘅廣告——《Welcome Back London》[1],邊睇邊會心微笑。不嬲我都好 idea-driven 嘅設計,帶點幽默感就更佳,英國真係到處都有。

經過去年嘅 lockdown,聽朋友講堅係苦不堪言,所以疫情稍為緩和(其實係「live with virus」),大家就急不及待過番正常生活。基本上係同香港完全相反,兩種抗疫政策,兩個世界。响呢個背景下睇 TfL 呢條片,倍覺窩心。

地鐵,近年响香港人心目中嘅印象,已經今非昔比(721 831… …)。記得較早前 Hong Kong Graphic Archive 開幕禮中,嘉賓之一又一山人 aka 黄炳培 aka Stanley Wong aka 「齊心/無言/紅白藍設計師」分享過佢遠古之前做嘅港英年代地下鐵路電視廣告。佢自滿地慨嘆話嗰陣時嘅創作同與客戶關係都十分美好 [2]。的確,與今日好多嘢相比,過去係值得懷緬嘅。




設計≠Design,地鐵≠Tube,的士≠London Black Cab,我明有好多嘢都冇得直接比較,但有啲衝擊真係無啦啦响腦海浮現。當香港設計「大師」回望八九十年代嘅廣告,人哋2021年播緊嘅片係咁,idea、 execution連埋整個 context 睇,真係萬分唏噓。Share 《Welcome Back London》條 YouTube 畀香港行家朋友睇,佢話:Sure never will happen (in Hong Kong)。大家都覺得 idea-driven 嘅設計,唔係香港設計師杯茶,又或者唔係香港大眾杯茶,唔知雞先定蛋先。我估,或許呢個就係英國設計教育同行業與香港最大嘅差別之一吧。遲啲有機會再講多啲。

條片唔講嘞,大家自己 J 啦。去片!


 
 


[1] Welcome Back Lond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PyA4qwC2gc


[2] [57:00] CCD Opening Inaugural Design Dialogu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UNaNdbNfo



Advertising Branding Idea-driven London TVC 學子
如何以一己之力搞亂整個設計界
學子
 | 2021.09.18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近年聽到一啲惡評,雖然唔算多,但都值得反思一下。「一日最衰都係嗰個學子,搞到成個設計界咁樣!」、「佢成日公器私用,用佢自己個 blog 抹黑人」、「佢以為自己係設計界判官,周圍話邊個抄襲邊個」、「好廢乜都唔識得個講字」、「對人不對事,私怨上身,小氣到死,正一怨婦!」… … 過去十幾廿年,從 HKDA 個 html 留言版開始,一直都希望利用互聯網之便,發表一下比較小眾嘅觀點。

從來——係從來,都只係覺得自己係從學生角度出發問下問題,抒發一下個人意見,响下下都要講資歷先可以發問嘅大師文化主旋律下提供弱弱的 alternate opinion。根本冇諗過自己嘅 opinion 可以成為 key!所以每當有朋友稱我為 KOL 時,都會有少少冇癮(你都好唔了解我啫)。

「Full-time 燃點光明;Part-time 咒詛黑暗」呢句 motto / slogan 不經不覺用咗差不多廿年。總覺得設計師唔應該一味做做做,要有少少正義感,適當時候不平鳴,行業先唔會墨守成規,大棚先會有進步。由細到大眼見班 portfolio 強勁嘅大師,鮮有為行業長遠發展出謀獻策,對公眾宣揚 Art & Design 嘅重要,或作學術與業界嘅橋樑。除咗自吹自擂滿足 ego,宣傳信則有不信則無嘅所謂設計理念;其實行業內好多好多問題都值得從業員一齊去討論同解決。(先唔指責邊個有份造成或助長 瘋狂OT、抄襲、圍威喂、攀附權貴、輕學術重砌稿等等華人陋習了。)曾經係年輕設計師嘅我,有時都覺得幾醜——點解香港設計師嘅精神面貌係咁嘅水平?點解冇乜人企出嚟講人話?點解個個設計組織都咁官僚離地?點解唔將設計行業延伸至不只於「Design 靚嘢」?

於是有一日,我求其老作個筆名起咗個 blog,寫一啲自己想睇嘅內容。關於設計,但又唔想太局限於設計,總之就係 Paul Rand 嗰句:Design is everything. Everything!!因為設計師身處嘅 context 往往比齋談論設計品本身或設計師個人更有趣更富啟發性。我成日覺得。

唔知乜原因(可能設計圈得學子比較坦率同衰格),個 blog 由 2005年幾丁朋友圍觀開始,慢慢有素未謀面嘅讀者 follow,到十幾年前移民到 Facebook,經歷過一場又一場嘅社會運動後,漸漸有好多設計圈以外嘅讀者加入。接近三萬 followers,偶有圖文 reach 數達十萬以上(上篇《Portfolio》一周過12萬),engagement 又唔錯時,原來一人之力可以發揮少少影響力。

有說,當你維護某些價值觀時,難免得罪一啲仆街。

好多時見到主流意見一窩蜂傾向某一邊時,就覺得有必要用另一個角度平衡一下件事(點會係 key opinion 呢)。尤其是當自己知道一啲內幕,知情嘅人士又唔方便出聲,又或者出於華人怕事DNA,我就覺得要利用個 blog 去發一發聲,本着大棚利益去咒詛一下黑暗。等班仆街唔好以為可以混水摸魚。

企得出嚟,就預咗有人抹黑。而我覺得抹黑、人身攻擊、詭辯本身都係赤裸裸反映我哋個社會、設計界真面目嘅精彩內容(有好多人外表大愛豁達,但其實心術不正)。所以我從來唔 delete 留言或 block follower,任由大家自己判斷。

今日香港,大家經歷咗咁多,多少明白輿論大外宣係點運作。獨立公開坦誠嘅言論場所買少見少,反觀圍爐內聯網日日近親繁殖「很美喔」留言嘅圈子就周圍都係。私利定私怨難以分辨,宗教式 KOL 崇拜令懶惰嘅文青失去獨立思考能力。自居有品味有創意嘅設計人,從某角度看,其實很愚昧(係呀,講埋我自己呀)。

學子有冇能力單拖搞彎整個設計界?DLLM,我都想呀!全行好似剩番得我持續地咀咒抄襲文化,其他官仔骨骨嘅設計達人都係和稀泥咁話「臨摹係創作人必經階段」咋。某某長期鳩噏當秘笈,為建立個人名聲到處樹敵,個 portfolio 水份極高,佢兩位恩師睇唔過眼但又唔想公開出聲,踢爆揭秘呢啲粗重嘢咪我做囉(鬼叫設計界唔多有正義感嘅人咩),我都希望呢啲業界敗類可以改過自身從新做人呢!可惜,香港始終係香港,設計行業 develop 咗幾廿年,都係出得一個 Henry Steiner,仲要係洋人呢。

要「搞彎」整個業界,一個人力量太少。🙂

太長。講到呢度。


Blogg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中央聖學子 學子 學子又搞事
都會大學撈稿更新
學子
 | 2021.06.28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香港都會大學新撈稿棄用由素人設計嘅設計比賽冠軍作品(左上),選用本地設計大師陳先生(陳幼堅 Alan Chan)操刀嘅「mu」,今日面世。

//
新校徽採用大學新名稱的英文縮寫(HKMU)的其中兩個英文字母「M」及「U」,「M」代表「我」即學生,而「U」代表「你」,泛指圍繞學生的一切,包括朋輩、老師、社群、社會等。
//

嗱,都係嗰句,一個標誌代表乜乜物物唔係創作者或該機構嘅新聞稿說了算,一切… … 係一切都係視乎個 brand 往後嘅所——作——所——為——。Brand Identity 係一點的話,Brand Building 就係點、線、面、立體,係一個要時間去 develop 嘅過程。(設計師唔應該太沉迷/停留响「撚 graphic」水平。我覺得。)

朋友想指出,「香港都會大學」六隻字疑似由金萱字體修改而成,怪位係——將本來視覺平行左右不對稱(asymmetrical)嘅筆劃硬生生地改為對稱(symmetrical)。Unique 咗,但可以話錯晒。🧐

網上火速幫新撈稿玩尋親,結果澳門大學(University of Macau)同耶加達地鐵(MRT Jakarta)脫穎而出。相信設計團隊睇到一定好感動🥺。嗱,公平啲講,同某某地區嘅地鐵撞樣或撞橋,罪不置死嘅。但同隔籬特區同級學府 share 差不多嘅 wordmark,就有點兒尷尬。😅

撈稿設計係難做嘅。好設計反映機構水平同管理質素。有時都唔係下下要用好設計嘅。🙂

News:
Branding Graphic Design Identity Design Logo Design 中央聖學子 學子 陳幼堅 香港都會大學
地球拯救隊
觀。鳥。家
 | 2021.06.02

中國籍男子,瘦削身材,畢業於聖芳濟各英文小學。

https://unwire.hk/2021/06/01/ecobrandinglogo/life-tech/

假若是單真新聞,唔係 fake news,真想屌死班左膠撚。

啲環保柒頭咪再成日想埋啲 on9 主意諗住拯救地球,好心啦福心啦。將世上所有印刷品轉晒黑白好冇?將個避孕套洗完再用好冇?班友仔成日閂埋門個腦自己打飛機,射出唻啲晶自己吞返就最好,咪浪費。啲晶製造唔使能源呀?!

依庭友仔肉麻當有趣,常做埋啲怪事搏出位。啲白痴傳媒跟手報道,搞到浪費咗幾秒鐘來讀,唔知浪費幾多度電。

做人踏踏實實、做好手頭嘅設計、做個好人,就是唔浪費。唔浪費你嘅人生呀柒頭!

地球唔駛你出主意來拯救㗎。


Image source: https://ecobranding-design.com/ecobranding/

Branding Eco-friendly Graphic Design 左膠 觀。鳥。家 觀鳥家
設計貿易
學子
 | 2021.05.03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設計貿易」又名「創意貿易」,係指設計商人持續地將外地好設計或創意,移植到自己作品中作販賣或推廣用途。期間冇獲得原作者任何授權或列明參考出處,直接或稍作修改從海外入口挪用。設計貿易玩家通常會物色一啲比較偏門新穎或廣為人知嘅優質創作人作品或風格,目的係拿取別人成果自肥。嚴格嚟講,佢哋唔算真真正正做設計,而係從事貿易勾當。

設計有好多方法,各門各派,百貨百客。人人能力同取向各異,就平面設計嚟講,學同做都人人唔同,有概念向(Idea-driven)、視覺向(Visual-driven)、資訊向(Data-driven)等等。有啲人會研究歷史、文化、理論、基本元素、基礎法則、用家需要、傳意效率等等,去從初階開始建構思維、知識同技術,繼而以實踐累積經驗,錯誤中一步一步成長,向專業水平邁進。另一邊廂,有另一啲人則比較精叻醒目,會計算成本效益,嘗試將手上資源(包括有限才能、智商)用盡,將學習成本盡量濃縮,知識技術吸取傾向即時實用,並以實踐利益最大化為綱領,務求循捷徑做出美侖美奐嘅「靚靚『創作』」。

由於唔讀書(可以與文憑學歷無關),理論同知識都冇乜基礎,圓、方、角、三原色都未識分,久而久之導致思維能力有限,面對問題時冇辦法想出一個或以上解決方案。加上,渴望作品能夠達到人人讚好嘅專業水平,鑽研硬技術(software)與及一味留意潮流資訊(Behance、Pinterest、Vimeo),變成冇太多選擇下嘅唯一揾食(成名)出路。

記得初學設計時,冇 Internet,設計人接收藝術設計相關嘅資訊基本上都靠書本、雜誌,或少量媒體傳訊——電台、電視、紀錄片。所以當年設計書店——競成、辰衝、Page One、書得起——都係大家知識進補同「提取靈感」嘅泉源。今日呢啲書店全部都不敵互聯網大時代而相繼結業。

潮流雜誌、設計月刊、藝術通訊、設計年鑑、各大設計獎項作品集,都係當年好多廣告人同設計人嘅「啞老師」。唔少做潮嘢型嘢嘅 agency,工作枱上都有一幢幢嘅「參考書」。Brainstorming 同揭書,基本上係好多「創作人」嘅「professional practice」。時至今日,互聯網無窮無盡嘅內容,成為咗唔少要依賴 reference 先識做設計嘅人嘅福音。

間中,網絡都會傳來一啲「好相似設計」,疑似係「設計貿易」嘅商品。可能有人會話:唓~!日光之下無新事,撞橋有幾奇呀?!係嘅,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有時都好難相信大世界中嘅或然率原來可以咁巧合。兩個設計師,一西一東,同期嘅作品一先一後可以如此相似,係自然現象,定抑或係經貿常態呢?留待大家去思考一下。🙂



 静岡市美術館 by 10 inc. (Japan)



Between Coffee by Innoise (Hong Kong)


半島 by Daikoku Design Institute, 大黒大悟 (Japan)



路過北角 by Milkxhake, Javin Mo, Chan Wai Hon (Hong Kong)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s rebranding concept by Zoltán Visnyai (Hungary)



2021台灣新一代設計展 by 永真急制Workshop (Taiwan)




Instagram @Zoltán Visnyai

  @聶永真


台灣新一代 vs 匈牙利新一代
平心而論,如果係走潮流風格向嘅設計師,參考一下外國例子,啟發而再創作,都可以話無可厚非。(揾食啫,唔駛下下原創嘛?)但當大家談及新一代設計師嘅將來,我就反而會鼓勵大家冒險嘗試開拓新風格新想法,去了解歐美日為何往往走在時代尖端,中港台則好似永遠學舌跟風。難道我哋冇實驗嘅精神、創新嘅自信?


Image source:
http://www.10inc.jp/sizubi/
https://www.facebook.com/innoisestudio
http://daikoku.ndc.co.jp/work/peninsula/
https://www.facebook.com/vianorthpoint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102816579/Louisiana-Museum-of-Modern-Arts-rebranding-concept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m7gpgE
https://www.instagram.com/visny.ai/
https://www.instagram.com/aaronnieh/


Innoise Milkxhake Professional Practice 中央聖學子 大黒大悟 好相似設計 學子 聶永真 設計貿易
小米✕原研哉の啟示
學子
 | 2021.04.23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早前三月尾,大陸小米揾來日本神級設計大師原研哉(Kenya Hara)操刀加持,更新咗個撈稿,引來廣泛迴響。尤其設計界,大家都紛紛發表意見,彈多讚少,鮮有精闢。事隔幾周,我諗好應該寫番幾隻字做個記錄,睇下呢單嘢帶畀我哋有乜啟發。圍爐食花生你一言我一語熱鬧一輪,下一次有類似設計趣聞,又係咪用差不多嘅思維、觀點睇呢?設計嘅嘢其實唔係咁高深,了解少少常識持開放態度,討論不一定等於吹水。

設計費兩百萬人仔?!
無論 layman 定設計師,最 juicy 嘅評論位莫過於個新撈稿嘅「微調更新」,基本元素根本冇大改動。相傳耗時三年,「設計費」高達二百萬人民幣,令大眾不禁O晒嘴,認為「由方角變圓角索價兩球嘢」、「駛唔駛搞三年咁耐呀」,直指係開天殺價物非所值。亦有設計師衝出嚟加入大眾行列揶揄一番,以小米為「抄襲慣犯」角度狠批是次標誌更新為負面,甚至質疑一直受中港台設計師膜拜(模仿參考)嘅原研哉係幫小米抬橋,為山寨品牌塗脂抹粉。

日日埋怨唔夠時間,唔夠 budget 做設計,夜夜希望名成利就嘅設計師們,忽然覺得偶像大師花太多時間,收取太多設計費設想計劃。係奇怪嘅。以小米嘅規模,花二百多萬揾知名設計師更新商標,其實絕對唔係乜嘢天價。大家覺得貴,或許係因為唔知價而已(又得罪人)。



新舊商標比較


決定唔設計都係設計
專業設計師都知道,設計唔係越複雜就越貴,顧問費亦唔係以最後要改幾多嘢而逐項收費。一切,都係要視乎客戶需要,與及設計師了解整個問題後所作出嘅判斷同處方。老實,就小米呢單 job 嚟講,我哋冇辦法知道個 project brief 係乜,亦冇辦法見見個客 CEO 雷軍,難了解整個設計過程,所以好難斬釘截鐵話花三年係咪太長,兩百萬人仔係咪太多。但可以觀察嘅係,以受眾及平面設計從業嘅角度去睇下新舊設計有冇明顯改良及增值(value added)。商業設計,花嘅錢可以揾更多錢,就是值。

原研哉有冇渣流灘?我就覺得冇嘞。(嗱,唔係為小米或邊個抬橋,純以事論事咋)首先,新撈稿明顯比舊嘅有改善。甚麼「超楕圓(Superellipse)」,甚麼「x^n+y^n=1」數學公式,表面上你可以話佢吹水,响度賣花讚花香或賣弄 jargon,但事實上成品的的確確比舊設計細緻富現代感。雖然唔方唔圓嘅超楕圓唔係咩新嘢,但總算用係適宜,字體更新亦配合得宜,唔見得設計上有乜大過錯。



原生嘅想法同敍事方法都係好值得大家學習嘅,言之有物冇過份鳩吹。


好設計冇得快
三年 develop 一個好似小米咁Q大嘅品牌形象更新,實在唔算耐。要知道,認真專業嘅企業形象設計項目同學生習作係有分別的,又或者,比起幫大南街一間文青咖啡店做個撈稿整個 tote bag 複雜得多呢。前期 research、市場調查、internal 加 external 嘅問卷、品牌策略定位、持份者意見、產品未來發展方向、可見將來嘅應用考慮、改動所帶來嘅成本計算… …等等等等,我就咁亂噏,都可以有好多好多嘢要做。真真正正嘅品牌形象設計,creative ideation 之前,其實有超多非圖像嘅準備功夫。而呢啲一般大眾未必了解嘅工序,所花嘅時間唔會比傳統認知嘅設計工作短。

再講,前期工作完成後,creative 所要構想、visualise、反反覆覆測試實驗,都可以極花時間同精神,唔係話㩒個制,「用電腦軟件拉拉個圓角」就搞掂。相信唔少做過設計嘅人都知道嗰種艱辛,所以真係唔係好明點解咁多設計同業抽埋啲無謂水,話「駛唔駛三年呀」,加深公眾對設計專業嘅誤解。



設計成品看似簡單,但往往係從無數試驗中精心挑選出來。


賊喊捉賊
除咗抽水,有樣嘢我真係堅唔明。見到唔少平日不斷模仿原系和風設計,甚至抄襲日本設計扮原創圖利嘅本地設計敗類,竟然好似失咗憶咁恥笑小米同原研哉。喂,有冇咁虛偽呀?平時用山寨設計搶 fo 搶光環,有新聞熱話就出嚟湊熱鬧抽水?!Come on,好多時大家唔出聲,係費事踢爆咋。踢爆就話係私怨。



呢隻字體叫「Stop」,1970年產物。


Aldo Novarese
朋友傳來呢隻由已故意大利字體師 Aldo Novarese 創作嘅 Stop,懷疑小米撈稿個「m」字造型係抄考佢。睇睇文獻點講呢隻咁 graphical 嘅字體先:

Stop is one of the latest typefaces drawn by Aldo Novarese and probably the less typographic and the most geometry that makes it suitable only for advertising impact titles or logotypes. The name of the typeface itself suggests the boldness of its shapes recalling the idea of the stop sign. 

如果係抄,係有啲 taste 嘅。因為如果大家有留意去年 Kickstarter 嘅一個 reprint 書本眾籌項目——Aldo Novarese: Alfa-beta——的話,你就知呢個設計師係猛料,甚有影響力。詳情自己 research 啦。

每逢遇上疑似抄襲案例,都讓大眾認識到一啲優秀嘅設計師同作品。「空明朝體」讓大家認識筑紫明體同藤田重信;《路過北角》講大家認識曾任職原設計研究所(Hara Design Institute)嘅大黑大悟;「鴨兔」讓廣州市民認識 Miffy,係正面嘅!



Aldo Novarese: Alfa-beta


香港設計師呢?!
從前有個說法:香港與大陸嘅合作會係「前舖後廠」,香港設計師負責設計同品牌建立,大陸就作為後盾生產製造。時至今日,撈稿更新 Oppo 識揾 Pentagram,小米識揾原研哉,類似大型設計項目鮮有香港設計師份兒。看來全球化所帶來嘅便利,海歸人才回流大陸,直接間接將香港優勢減少。

最後,想起最近香港公開大學易名「香港都會大學」舉辦嘅撈稿設計比賽。新設計出爐後照例惹來公眾熱烈討論,花費十萬蚊獎金(冠亞季,五萬、三萬、兩萬)獎勵得獎者,民間徵集嘅設計好似冇換來掌聲。據說,冠軍作品亦未必會被校方採用。

相比起小米,所需時間同金額肯肯定少好很多,但點解又冇人讚公大「慳錢慳時間」呢?設計比賽似乎永遠難選出好設計,但點解官僚仍然樂此不疲呢?等等問號,值得反思喔。



香港公開大學改名兼更新撈稿,圖為設計比賽三甲作品。
Image credit:
https://youtu.be/c5m3nDVSCxc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archiviotipografico/aldo-novarese-alfa-beta
https://retitling.ouhk.edu.hk/tc/university_logo_design_competition/
Aldo Novarese Branding Logo Design 中央聖學子 原研哉 學子 小米 香港公開大學
從 Facebook 到 .com
學子
 | 2021.04.01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2005年6月20日,身在倫敦見到朋友嘅網誌都很有趣,覺得自己都有唔少嘢想講,於是膽粗粗响 Blogspot 起咗個 blog。命名時無乜頭緒,有啲亂嚟地改咗「Central Saint Student」呢個筆名,中文直譯「中央聖學子」,意思基本上只係想講:一個响 Central Saint Martin’s 讀緊書嘅普通學生。

記得當年都係留學記趣,followers 都係朋友,十個八個,輕鬆自在無拘無束。

2010年前2月14日,已經回港工作,有感 Blogspot 更新有點麻煩,要 edit HTML,冇 Facebook 咁方便。為咗懶,想將更新網誌內容嘅門檻降低,於是決定移民去 Facebook,建立一個 page。

一轉眼十年有多了。Likers / Followers 嘅增長或減少,其實都冇乜影響自己嘅出 post 原則——總之有公共性,對大棚設計界有益或值得講嘅,都講。為咗 stand for something,有時難免得罪一啲 PK;但總括而言,make friends 遠遠超過 make enemies 嘅數量。意外地,建立咗少少影響力,少少收視率。

2021年4月1日,centralsaintstudent.com 啟航。希望今後慢慢再唔係學子嘅獨腳戲,而係有更多人加入,成為一個更有影響力嘅社群。我會繼續努力創作更多有營養又有趣嘅內容宣揚好設計嘅好處,同時亦會邀請有心人加入,希望往後嘅日子可以齊齊燃點光明咒詛黑暗。

唔知大家有冇留意到,呢個網站嘅 home button,係冇撈稿的。係呀,我想以一句 slogan / quote 代替傳統嘅品牌標誌。希望能做到 brandless / selfless,重點放番响內容本身,唔搞 KOL / 大師 / 賣藥黨文化(噢,又得罪人了)。



當年响宿舍建立《中央聖學子》1.0 的書枱。
Blogging Central Saint Student History London Milestone 中央聖學子 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