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Education for Public

Upcoming Events
Upcoming Events
學子開始响英國搞事
學子
 | 2021.12.19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早前朋友告知,英國 visual artist David Shrigley 第八個個人展覽响 Mayfair 舉行,內容同佢著名嘅幽默怪雞畫作截然不同——成千上萬個嶄新網球滿佈展場牆壁,邀請參觀者以交換舊網球方式作互動。咁有趣嘅 idea,即時引起學子性趣!

睇番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官網條片,Shrigley 原意係諗住「舊波換新波」,但世事又點會咁如人意。目測在場參與者嘅「作品」都多數唔係舊/殘波咁簡單,創意之豐富實在令整件事更有趣。

有個咁有趣嘅 brief,我當然唔會放過搞事嘅機會啦。雖然《港区国安法》覆蓋全宇宙,但既然呼吸緊自由嘅空氣,點都要行駛使一下言論自由嘅權利,貼題地關心一下世界,為不平事發一發聲。







David Shrigley Exhibition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Visual Art WhereIsPengShuai 學子
Welcome Back London
學子
 | 2021.11.25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幾個禮拜前去戲院睇戲,英國開場前超長嘅廣告同電影預告通常我都唔會錯過(我係 miss 一分鐘寜願睇下場嗰種人),因為周不時都有好嘢。驚喜當中,最有印象係呢條 Transport for London(TfL)嘅廣告——《Welcome Back London》[1],邊睇邊會心微笑。不嬲我都好 idea-driven 嘅設計,帶點幽默感就更佳,英國真係到處都有。

經過去年嘅 lockdown,聽朋友講堅係苦不堪言,所以疫情稍為緩和(其實係「live with virus」),大家就急不及待過番正常生活。基本上係同香港完全相反,兩種抗疫政策,兩個世界。响呢個背景下睇 TfL 呢條片,倍覺窩心。

地鐵,近年响香港人心目中嘅印象,已經今非昔比(721 831… …)。記得較早前 Hong Kong Graphic Archive 開幕禮中,嘉賓之一又一山人 aka 黄炳培 aka Stanley Wong aka 「齊心/無言/紅白藍設計師」分享過佢遠古之前做嘅港英年代地下鐵路電視廣告。佢自滿地慨嘆話嗰陣時嘅創作同與客戶關係都十分美好 [2]。的確,與今日好多嘢相比,過去係值得懷緬嘅。




設計≠Design,地鐵≠Tube,的士≠London Black Cab,我明有好多嘢都冇得直接比較,但有啲衝擊真係無啦啦响腦海浮現。當香港設計「大師」回望八九十年代嘅廣告,人哋2021年播緊嘅片係咁,idea、 execution連埋整個 context 睇,真係萬分唏噓。Share 《Welcome Back London》條 YouTube 畀香港行家朋友睇,佢話:Sure never will happen (in Hong Kong)。大家都覺得 idea-driven 嘅設計,唔係香港設計師杯茶,又或者唔係香港大眾杯茶,唔知雞先定蛋先。我估,或許呢個就係英國設計教育同行業與香港最大嘅差別之一吧。遲啲有機會再講多啲。

條片唔講嘞,大家自己 J 啦。去片!


 
 


[1] Welcome Back Lond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PyA4qwC2gc


[2] [57:00] CCD Opening Inaugural Design Dialogu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UNaNdbNfo



Advertising Branding Idea-driven London TVC 學子
地球拯救隊
觀。鳥。家
 | 2021.06.02

中國籍男子,瘦削身材,畢業於聖芳濟各英文小學。

https://unwire.hk/2021/06/01/ecobrandinglogo/life-tech/

假若是單真新聞,唔係 fake news,真想屌死班左膠撚。

啲環保柒頭咪再成日想埋啲 on9 主意諗住拯救地球,好心啦福心啦。將世上所有印刷品轉晒黑白好冇?將個避孕套洗完再用好冇?班友仔成日閂埋門個腦自己打飛機,射出唻啲晶自己吞返就最好,咪浪費。啲晶製造唔使能源呀?!

依庭友仔肉麻當有趣,常做埋啲怪事搏出位。啲白痴傳媒跟手報道,搞到浪費咗幾秒鐘來讀,唔知浪費幾多度電。

做人踏踏實實、做好手頭嘅設計、做個好人,就是唔浪費。唔浪費你嘅人生呀柒頭!

地球唔駛你出主意來拯救㗎。


Image source: https://ecobranding-design.com/ecobranding/

Branding Eco-friendly Graphic Design 左膠 觀。鳥。家 觀鳥家
設計貿易
學子
 | 2021.05.03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設計貿易」又名「創意貿易」,係指設計商人持續地將外地好設計或創意,移植到自己作品中作販賣或推廣用途。期間冇獲得原作者任何授權或列明參考出處,直接或稍作修改從海外入口挪用。設計貿易玩家通常會物色一啲比較偏門新穎或廣為人知嘅優質創作人作品或風格,目的係拿取別人成果自肥。嚴格嚟講,佢哋唔算真真正正做設計,而係從事貿易勾當。

設計有好多方法,各門各派,百貨百客。人人能力同取向各異,就平面設計嚟講,學同做都人人唔同,有概念向(Idea-driven)、視覺向(Visual-driven)、資訊向(Data-driven)等等。有啲人會研究歷史、文化、理論、基本元素、基礎法則、用家需要、傳意效率等等,去從初階開始建構思維、知識同技術,繼而以實踐累積經驗,錯誤中一步一步成長,向專業水平邁進。另一邊廂,有另一啲人則比較精叻醒目,會計算成本效益,嘗試將手上資源(包括有限才能、智商)用盡,將學習成本盡量濃縮,知識技術吸取傾向即時實用,並以實踐利益最大化為綱領,務求循捷徑做出美侖美奐嘅「靚靚『創作』」。

由於唔讀書(可以與文憑學歷無關),理論同知識都冇乜基礎,圓、方、角、三原色都未識分,久而久之導致思維能力有限,面對問題時冇辦法想出一個或以上解決方案。加上,渴望作品能夠達到人人讚好嘅專業水平,鑽研硬技術(software)與及一味留意潮流資訊(Behance、Pinterest、Vimeo),變成冇太多選擇下嘅唯一揾食(成名)出路。

記得初學設計時,冇 Internet,設計人接收藝術設計相關嘅資訊基本上都靠書本、雜誌,或少量媒體傳訊——電台、電視、紀錄片。所以當年設計書店——競成、辰衝、Page One、書得起——都係大家知識進補同「提取靈感」嘅泉源。今日呢啲書店全部都不敵互聯網大時代而相繼結業。

潮流雜誌、設計月刊、藝術通訊、設計年鑑、各大設計獎項作品集,都係當年好多廣告人同設計人嘅「啞老師」。唔少做潮嘢型嘢嘅 agency,工作枱上都有一幢幢嘅「參考書」。Brainstorming 同揭書,基本上係好多「創作人」嘅「professional practice」。時至今日,互聯網無窮無盡嘅內容,成為咗唔少要依賴 reference 先識做設計嘅人嘅福音。

間中,網絡都會傳來一啲「好相似設計」,疑似係「設計貿易」嘅商品。可能有人會話:唓~!日光之下無新事,撞橋有幾奇呀?!係嘅,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有時都好難相信大世界中嘅或然率原來可以咁巧合。兩個設計師,一西一東,同期嘅作品一先一後可以如此相似,係自然現象,定抑或係經貿常態呢?留待大家去思考一下。🙂



 静岡市美術館 by 10 inc. (Japan)



Between Coffee by Innoise (Hong Kong)


半島 by Daikoku Design Institute, 大黒大悟 (Japan)



路過北角 by Milkxhake, Javin Mo, Chan Wai Hon (Hong Kong)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s rebranding concept by Zoltán Visnyai (Hungary)



2021台灣新一代設計展 by 永真急制Workshop (Taiwan)




Instagram @Zoltán Visnyai

  @聶永真


台灣新一代 vs 匈牙利新一代
平心而論,如果係走潮流風格向嘅設計師,參考一下外國例子,啟發而再創作,都可以話無可厚非。(揾食啫,唔駛下下原創嘛?)但當大家談及新一代設計師嘅將來,我就反而會鼓勵大家冒險嘗試開拓新風格新想法,去了解歐美日為何往往走在時代尖端,中港台則好似永遠學舌跟風。難道我哋冇實驗嘅精神、創新嘅自信?


Image source:
http://www.10inc.jp/sizubi/
https://www.facebook.com/innoisestudio
http://daikoku.ndc.co.jp/work/peninsula/
https://www.facebook.com/vianorthpoint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102816579/Louisiana-Museum-of-Modern-Arts-rebranding-concept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m7gpgE
https://www.instagram.com/visny.ai/
https://www.instagram.com/aaronnieh/


Innoise Milkxhake Professional Practice 中央聖學子 大黒大悟 好相似設計 學子 聶永真 設計貿易
從 Facebook 到 .com
學子
 | 2021.04.01

設計愛好者,認同宇宙萬物都與設計有關。香港教育制度非典型變種,研習學海無涯數十載,經歷兩幼稚園、四小學、五中學、五設計學院、十餘海內外設計機構,兩文三語四地。被教經驗豐富,渴望久病成醫,不明則問,不平則鳴,不恥則笑。實踐與論述不是二元的,概念與工藝缺一不可。Full-time 燃點光明; Part-time 咒詛黑暗。

2005年6月20日,身在倫敦見到朋友嘅網誌都很有趣,覺得自己都有唔少嘢想講,於是膽粗粗响 Blogspot 起咗個 blog。命名時無乜頭緒,有啲亂嚟地改咗「Central Saint Student」呢個筆名,中文直譯「中央聖學子」,意思基本上只係想講:一個响 Central Saint Martin’s 讀緊書嘅普通學生。

記得當年都係留學記趣,followers 都係朋友,十個八個,輕鬆自在無拘無束。

2010年前2月14日,已經回港工作,有感 Blogspot 更新有點麻煩,要 edit HTML,冇 Facebook 咁方便。為咗懶,想將更新網誌內容嘅門檻降低,於是決定移民去 Facebook,建立一個 page。

一轉眼十年有多了。Likers / Followers 嘅增長或減少,其實都冇乜影響自己嘅出 post 原則——總之有公共性,對大棚設計界有益或值得講嘅,都講。為咗 stand for something,有時難免得罪一啲 PK;但總括而言,make friends 遠遠超過 make enemies 嘅數量。意外地,建立咗少少影響力,少少收視率。

2021年4月1日,centralsaintstudent.com 啟航。希望今後慢慢再唔係學子嘅獨腳戲,而係有更多人加入,成為一個更有影響力嘅社群。我會繼續努力創作更多有營養又有趣嘅內容宣揚好設計嘅好處,同時亦會邀請有心人加入,希望往後嘅日子可以齊齊燃點光明咒詛黑暗。

唔知大家有冇留意到,呢個網站嘅 home button,係冇撈稿的。係呀,我想以一句 slogan / quote 代替傳統嘅品牌標誌。希望能做到 brandless / selfless,重點放番响內容本身,唔搞 KOL / 大師 / 賣藥黨文化(噢,又得罪人了)。



當年响宿舍建立《中央聖學子》1.0 的書枱。
Blogging Central Saint Student History London Milestone 中央聖學子 學子